并购案为什么一波接一波

Locren在和国外翻译公司交往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例如,Welocalize兼并Nova Language、 CD Language Solutions、Global Language Solutions、Park IP Tranlations等;RWS收购LUZ、Cti;Straker Translations收购Elanex和Eurotext Translations等;而且某顶级MLV也正在出售中。

看不明白?这里分享哈佛商业杂志的一篇文章。

执行长运作的系统中,有两项因素会让执行长偏好玩并购的乐透游戏。首先,1990年代开始风行以股票为基础的薪酬,因此对执行长来说,收购成功的价值大为提高。如果收购案对股价产生正面“加持”,执行长的个人获利可观。其次,薪酬方案与公司规模有高度相关,收购会让公司变大。

即使是失败的并购,也可能让个人获利。美泰(Mattel)收购Learning Company,以及惠普收购 Autonomy,都算是近期内最糟糕的个案,也的确让两家公司的执行长巴拉德(Jill Barad)与李艾科下台。但巴拉德拿到四千万美元的离职金,李艾科也拿到2,500 万美元。

第二项导致执行长偏好并购的原因,看来有点不可思议,至少在美国 是如此: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网路公司泡沫在2001年破灭之前,无形资产分四十年摊提。但在那之后,原本帐面好几十亿美元的资产变得分文不值,因此该委员会决定,公司稽核人员未来应说明无形资产是否受损,如果受损了,就必须立即把受损金额打消。

这项变革带来始料未及的后果,就是让收购变得更具吸引力,进行收购的公司不会再因为自动摊提,而压低每年的盈余。因此,在现今的并购年代,即使以天价收购,执行长也只需要说服稽核人员收购的资产不曾受损,而且,购入的事业对盈余没有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只要公司核心业务表现良好,市值也高于帐面价值,这些就相当顺理成章了。

有了这两项因素作为润滑剂,而且全球金融危机显然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因此并购派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