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矛盾的翻译行业 – 语资网2019贵阳会议小记

回顾语资网年度会议中与会者和专家们的分享,发现翻译行业有很多冲突矛盾之处,正是这些冲突和矛盾能唤起我们对行业发展及自身业务发展的新的思考。

第一个话题是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难招,人难留,尤其是人力成本水涨船高的一线城市。没有体面的薪酬也意味着难以留住人才。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但是显然进入翻译行业的人才并不多,一个是老师的知识结构乃至设置的课程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另一个是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加入翻译行业。

翻译行业渴求人才,要留住人才,与会专家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在员工成长过程中,会和企业主的关系发生变化,从原来的陌生劳资关系,变成更加亲密的同事、乃至合伙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公司的内部晋升进度,来促使员工成长和进步;通过赞赏、荣誉等方式,肯定和认可员工;提供舞台,让员工能展现才华;给员工赋权,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与会专家认为,公平性是公司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设定底薪 + 岗位(级别)津贴 + 绩效考核制度,让员工公平地获得报酬及晋升机会。

在内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提升内部资源的“段位”,例如,让内部原来做翻译的员工通过晋升制度,转变为校审,仅将翻译业务外包。

在内部译员和外部译员比例上,专家认为50%到70% 的项目使用内部员工,剩余项目使用外部译员。这是一个黄金比例。

在招募外包译员上,还面临一个长期以来的困境,就是翻译公司在招募人员时,译员的信誉、水平都不是透明的,没有一个信用评级体系,可以用来查看译员的整体情况。有专家认为,这种情况将会发生变化,译员的资讯将会变得越来越透明化,这也意味着,作为中介机构存在的翻译公司将会式微,也就是未来会将出现去中介化的趋势?这带来一个问题,翻译公司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另外的专家提供了完全相反的意见,即翻译公司的存在是非常有价值的,翻译公司会是客户的延伸机构,能帮助客户解决各种问题,包括人员招募、管理、薪酬支付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客户省心和节省成本。

会议还讨论了是否使用机器翻译的问题,专家认为,这个问题实质是员工管理的问题。部分公司对使用机器翻译保持消极态度,不敢用,不准用。通过采取严厉措施杜绝使用机器翻译。有的公司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在公司内部普遍采用机器翻译。有专家认为,是否使用机器翻译,可从多方面来看。首先是客户对质量的要求,有的要求高,有的要求低。那要求低的,可使用机器翻译之后,进行人工编辑。对于质量要求高的客户,我们依然可以采用机器翻译,只是标准只有一个,出来的最终译文,是符合客户质量要求的译文。总的来说,机器翻译(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抗拒机器翻译,而是要拥抱机器翻译,机器翻译只是我们工具箱中又一款强大的武器而已。

有专家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翻译员在使用机器翻译尝到甜头之后,会在日常工作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翻译,就像是一个人,没有学会走,就开始先学跑了。专家们认为,使用机器翻译是必然的趋势,可以逐步摸索出使用机器翻译的路径,例如,可以先建立团队,尝试在翻译过程中参考机器翻译,摸索利用机器翻译的最佳实践。Locren认为,在人才培养上,对于刚入职的,一般不建议使用,译员翻译技能较为成熟之后,就可以开始使用了。另外,专家提到使用机器翻译,公司的人才培养、翻译流程不会发生,只是薪酬制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使用机器翻译,反而会创造了更多的盈利点, 例如,使用机器翻译之后,翻译生产效率可以提升20%到50%不等(具体视项目情况),而且还可以接做机器译后编辑类型的项目。

在翻译业务上,虽然有很多内外部问题让翻译公司疲于应付,包括客户方的压降,人工成本高企等等,但是和这些消极因素相反的是,翻译公司普遍营收有一定增长,利润基本可以保持。不少公司在发展新的业务,以求形成新的增长点,例如TransPerfect发展e-discovery、 Lionbridge着力AI。有的公司谋求差异化发展,着力自己擅长的领域,例如,按照自己擅长的领域寻求业务,自己不擅长的,也不去花费人力财力。有的公司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提供全天候24小时服务,而有的公司则是走综合性道路,将不擅长的领域外包出去,通过挖掘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延伸服务。总之,翻译公司要打造好自己的品牌,专家认为不被客户优先选择的,不叫品牌,叫商标。所谓品牌,是让客户了解、信任、偏好你的产品、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在翻译技术市场上,中国已有不少优秀的产品、平台。虽然中国市场足够大,但是这还不够,翻译技术公司应具有国际视野,可以立足中国,逐步走上国际舞台。